研究生培養
POSTGRADUATE TRAINING
導師介紹
—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建研院)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筑技術科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我院成立于1953年,是全國建筑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機構,負責編制與管理我國主要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行業所需的共性、基礎性、公益性技術研究,致力于解決我國工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蒲屑皹I務工作涵蓋建筑結構、地基基礎、工程抗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環境與節能、建筑軟件、建筑機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術、建筑材料等專業中的70多個研究領域。
我院積極承擔國家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等部門和地方的科技項目,包括科技支撐計劃項目、863和973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專項以及其他各類科技項目,并承擔完成了許多國家大型、重點工程的科研、設計與技術咨詢工作,在建筑工程各領域的研究、標準規范編制與工程應用居全國領先地位。擁有建筑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工程抗震實驗室、大型結構實驗室、風洞實驗室、大型地基基礎實驗室等),實驗室設備居國內領先水平。目前,每年承擔科研項目近400項,標準規范編制項目130余項。
我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0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建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9人,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5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專家2人,具有優秀的專家隊伍和科研人才體系。院圖書館專業文獻資源豐富,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我院主辦和承辦的學術刊物有:《建筑科學》、《工程質量》、《建筑機械化》、《中國電梯》、《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建筑機械》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等。
我院有博士生導師37人和碩士生導師90余人,每年可招收5名國家計劃博士和10名國家計劃碩士,自1978年以來已培養博士生96名、碩士生302名。碩士生學制為二年半,博士生學制為三年。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基礎課,第二年返回我院跟隨導師完成課題及畢業論文;博士研究生在清華大學等高校選修課程。我院研究生培養方式為國家計劃非定向招生,畢業時擇優留院工作(符合進京落戶條件者優先解決北京市戶口)。
2012年,教育部批準我院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為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合作單位。自2012年始,根據教育部下達的專項計劃,我院分別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學科領域的聯合培養博士生若干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生源優先從相關高校的直博生、碩轉博生源中選拔。
劉金礪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樁基礎技術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我國知名地基基礎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曾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F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巖土工程分會樁基礎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標準化協會地基基礎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市城建科技促進會巖土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會員、《巖土工程學報》、《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編委。
長期從事地基基礎工程研究,主持完成了豎向與水平荷載下單群樁承載力、樁基變形機理與沉降計算、樁基施工技術、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相互作用、控制差異變形設計等方面共12個課題的研究。主持研發了"灌注樁后注漿成套技術"、"高層建筑地基基礎變剛度調平設計方法與處理技術"、"帶裙房高層建筑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共同作用計算方法"等。主持編制了新中國第一本《工業與民用建筑灌注樁基礎設計與施工規程》、《建筑樁基技術規范》。 編著《樁基礎設計與計算》、《建筑樁基技術規范應用手冊》,參加主編《樁基工程手冊》、參編《中國土木工程指南》等。
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住建部科技進步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10項,茅以升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大獎。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國家專利局優秀專利獎1項。發表論文70余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9名。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資格。
張永鈞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地基處理技術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歷任國際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協會會員、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地基處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地基基礎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地基處理標準技術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物鑒定與加固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委員、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房屋增層改造技術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地基處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建筑結構學報》編委會常務編委、《建筑科學》編委會委員等職務。
長期從事地基基礎領域軟土地基、膨脹土地基、紅粘土地基、山區地基、可液化土地基、地基處理技術和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主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和《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范》。負責解決了數十項重大工程的地基基礎問題。主持編著了《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工程實例應用手冊》、參編《地基處理手冊》、《地基處理工程實例應用手冊》、《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和《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實施導則》等專著。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和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 發表論文30余篇。
滕延京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顧問副總工程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地基基礎技術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
先后擔任中國建研院顧問副總工程師,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公司顧問總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名譽理事長;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建筑科學、巖土工程技術等科技期刊編委;《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 主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12主編、《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范》 JGJ 123-2012 主編。
長期從事地基基礎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主持地基基礎工程設計咨詢、樁基工程、地基處理工程80余項。83年研制出我國首臺動三軸試驗數據處理系統,并成功進行粉煤灰動力特性試驗及山東十里泉電廠灰壩動、靜力穩定性分析;86年完成“覆蓋層厚度對飽和砂土液化勢的影響”研究,揭示覆蓋層對飽和砂土液化勢的雙重影響,提出當地下水位較高時,地下20m的砂層也可達到液化狀態。95年完成“自動應力路徑三軸儀的研制”,并進行K0固結條件下的基床系數試驗用于地鐵地基設計。96年完成“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04年完成“長螺旋水下成樁技術”研究;06年完成“大底盤高層建筑基礎設計施工技術”;07年完成“三峽庫區港口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11年完成“超深超大基礎回彈再壓縮變形計算分析方法“、"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研究”;12年完成“復雜體型的大底盤基礎結構設計計算方法”、“超深超大基礎施工技術”。
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國家勘察設計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著作8本。
楊斌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地下空間技術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
歷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理事及地基基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巖土錨固工程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施工學術委員會基坑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長期從事基坑支護等地基基礎和巖土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設計施工、技術標準編制和咨詢鑒定工作。主編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1992年提出土壓力分配法的雙排樁設計方法,1998年研發“基坑與邊坡支護結構設計軟件RSD”,2000年提出條分法土壓力計算方法,2010年提出地下空間開挖誘發周邊建筑物沉降的自調節計算理論和方法,2015年提出懸掛式帷幕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預測方法,2015年研發地下水滲漏氣囊法封堵裝置,2017年提出可控變形預應力懸臂支護結構設計施工技術,2021年提出考慮土壓力水平向重分布的支護結構空間分析方法。作為設計、項目經理或審定人承擔國內各地區幾百項基坑支護、邊坡治理、地基處理等巖土工程的設計、施工和技術鑒定咨詢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論文30余篇。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3名。
宮劍飛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工學博士,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F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理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制性條文協調委員會委員、地基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住建部防災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巖土工程學報》副主任等學術職務。
在地基與基礎設計理論、大跨度地下結構設計施工方面有創新性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工程勘察設計獎2項;發明專利10余項;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青年獎獲得者?!督ㄖ鼗A設計規范》GB50007-2011編委,《高填方地基技術規范》GB51254-2017主編,《高層建筑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范》JGJ6-2011副主編。主持首都機場T3航站樓、北京三里屯SOHO、沈陽新世界會展中心等數十項重要工程地基基礎方案制定和實施。
張東剛 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地基基礎工程專家?,F任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總工、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樁基礎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庫、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家庫和北京市施工降水方案評審專家庫巖土工程專家。行業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編委。編著《CFG樁復合地基技術及工程實踐》,參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理解與應用》、《巖土工程標準規范實施手冊》等專著。主要從事地基處理、樁基礎工程及基坑支護工程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了華亭嘉園、嘉和麗園、望京新城、望京高校小區、鳳凰城、清華科技園科技大廈、華貿中心寫字樓等百余棟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地基處理和樁基礎工程以及金隅科技發展中心、建研院科研試驗大樓、華貿城、北京騰訊大廈等基坑工程。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銅獎1項、北京市優秀勘察工程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
楊生貴 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碩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建研院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理事。是全國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專業考試命題組副組長。
長期從事基坑與邊坡、樁基、地基處理等巖土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主持過上百項巖土工程的技術鑒定、技術咨詢、技術論證、設計施工等工作。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有“基坑支護結構計算方法與CAD的研究”、“高層建筑地基基礎變剛度調平設計方法與處理技術”、“長螺旋鉆孔壓灌樁后注漿技術”、“圍海造地軟弱地基綜合處理技術研究”、“基礎抗浮構件若干問題研究”等。作為主要起草人完成國家標準《滑坡防治設計規范》和《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和《長螺旋鉆孔壓灌樁技術標準》、北京市地方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和《基坑工程內支撐技術規程》、團體標準《鋼板樁支護技術規程》和《囊式擴體錨桿技術標準》等10余部標準規范。
獲省部級科技獎5項、工程獎3項。取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課題成果和專利已應用于上百項實際工程,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劉金波 研究員 碩士研究生導師
博士、研究員。主編規范《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低預應力預制混凝土耐腐蝕方樁》;《連鎖方樁支護規范》副主編;參編《建筑樁基技術規范》、《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范》;編著《地基基礎設計禁忌及實例》、《建筑樁基規范理解與應用》;主編《建筑樁基手冊》;參編《巖土工程變形控制設計理論與實踐》,并負責樁基沉降變形控制設計原理、方法與工程實踐部分;參編《建筑施工手冊》并負責地基處理施工部分寫作。負責近百項地基基礎技術服務,如北京西環廣場、鳥巢、銀泰大廈、117大廈、津塔、北京政權花園酒店、北辰大廈、昆明春之眼、南京金茂大廈等。很多項目具有技術挑戰,如北京威斯汀酒店新舊樁基礎共同工作;臨沂汽車站大拱門水平位移控制;一些項目具有創新,如2004年首次在威海海悅飯店進行復合地基變剛度設計;首次在北京朔黃大廈CFG樁后注漿設計施工;濟南八一文體館碎石層帶黏性土透鏡體成功處理。負責處理幾十項地基基礎工程事故,一些事故為大型工程和海外工程,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核心期刊發表事故預防與處理文章8篇,對減少地基基礎工程事故發生有一定幫助;完成的“高層建筑沉降控制方法”科研課題,開創性的提出樁基設計最佳樁距、合理樁長概念。復合地基變剛度設計獲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優秀設計獎;南京金茂大廈地基基礎咨詢獲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咨詢二等獎。
衡朝陽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 地下空間技術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巖土工程領域知名專家?,F任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副經理,兼任國際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地基分會副理事長,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以及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巖土工程專家等。主要從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巖土工程技術、地鐵施工對鄰域建筑物影響與控制技術,以及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建設部課題“地鐵隧道下穿建筑物誘發變形及災害防治技術”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項。提出地鐵隧道下穿建筑物評價方法、隔跨超淺埋暗挖管棚-支撐-地基協同作用支護變形計算方法、以及城市超淺埋暗挖大斷面矩形地下通道沉降預測等。參編國家標準《沉井與氣壓沉箱施工規范》(GB /T51130-2016)、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管理標準》(CECS401:2015)和城市地下空間運營管理標準(CECS402:2015)等。
負責完成北京故宮博物院地下展廳對周邊建(構)筑物地基基礎及故宮地基基礎整體影響技術評估項目,以及北京地鐵8號、9號、10號線一系列鄰近高層建筑物及核心區老舊建筑物影響控制技術評估工作;負責設計了青島國際院士港習水路項目38米深大基坑、西寧中心廣場安置區31米深大基坑、太原當代城MOMA(南堰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深基坑、晉城新能源發電廠場區邊坡支護、青島膠州市民廣場人防通道下穿香港路、澳門路超淺埋暗挖大斷面矩形通道支護工程等;負責施工了北京雁棲湖國際會都核心島精品酒店五項工程部分樁基工程、北京地鐵白石橋南站、北京順義醫院急診病房綜合樓地下車庫基坑支護與降水工程,以及泰山文化藝術中心、重慶江北機場東區供油項目樁基工程等40余項。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7項,授權專利13項,合著專著10部,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錄22篇。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巖土)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
席寧中 研究員 碩士研究生導師
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碩士研究生導師,巖土工程專家?,F任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主任工程師、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地基與基礎、基坑與邊坡、樁基、地基處理等巖土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工作。主持和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百余項,完成國家863計劃、住建部、建研院研究課題7項。歷任國際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協會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樁基學術委員會委員、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地基工程分會理事,《高填方地基技術規范》、《軟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編委?,F為國家科技獎勵專家庫專家,北京市評標專家,北京市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巖土)專家,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庫(巖土)專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參編專著2項。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
張武 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5年在清華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結構材料所從事壩工結構與水電站鋼筋混凝土壓力管道優化設計,期間參加長江三峽、黃河李家峽等水工建筑物的優化設計。
1991年至1998年參加廣深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與管理。其間獲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其中1992年至1995年在清華大學在讀巖石力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9年至2002年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巖土工程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高層建筑樁筏基礎承載與變形特性,2003年獲巖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2002年至今在地基基礎研究所任研究員,具有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期間主持完成巖土工程技術服務與設計、基坑支護工程、地基處理、樁基工程100余項,包括: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SIDI區域15000套住宅樓、印度洋桑給巴爾國際機場二期巖土工程勘察,奧林匹克國家會議中心配套設施基坑工程,中央電視新臺址樁筏基礎優化設計、阿爾及利亞BRAZI主塔、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商務中心巖土工程、科特迪瓦阿比讓奧林匹克體育館、白俄羅斯游泳館樁基等。
本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原電力工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93年)、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在巖土工程學報、水力發電學報、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學報、建筑科學、巖土工程技術等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主持完成釘錨組合支護機理研究與工程應用通過住建部科技司組織的評審與驗收(2008年)。
王曙光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副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地基基礎工程
研究員,工學博士,現任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結構設計基礎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危險性較大的分布分項工程專家庫巖土工程專家、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庫巖土工程專家。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2-2018)編委,行業標準《高層建筑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范》(JGJ 6-2011)、《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范》(JGJ 111-2016)編委,工信部標準《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YB 9258)、《抗浮錨桿技術規程》(YB /T4659-2018)編委?!督ㄖ鼗A設計規范理解與應用(第二版)》、《既有建筑地基基礎改造與加固技術研究》編委。主要從事地基基礎共同作用、地基處理、基坑支護等方面的研究和設計施工工作,主要參加了“多塔樓作用下大底盤框架厚筏基礎結構分析與設計”、“大底盤高層建筑基礎設計施工技術及災害防治”、“超深超大基礎回彈再壓縮變形計算分析”、“土釘墻破壞機理研究”、“既有建筑地下空間拓展及加固關鍵技術研究”等10余項科技部及建設部課題的研究工作,獲華夏建設科技一等獎一項、華夏建設科技獎二等獎四項、華夏建設科技獎三等獎一項、北京市勘察設計二等獎一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具有國家土木工程師(巖土)、國家一級建造師資格。從事基坑支護、地基處理等設計、施工工程幾十項。
王濤 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基基礎研究所所長助理
巖土工程專家、博士、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地基基礎設計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院城市地下空間研究院常務院長,入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百人計劃”首批科技人才,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地基基礎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兼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常務理事、國際土力學學會會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江蘇省科技咨詢專家、國家財政部政府采購評審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樁基礎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地基分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標準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巖土委員、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北京市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家,北京市評標專家、雄安新區資深評標專家。
近年來,在巖土工程學報、土木工程學報等EI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作為主要起草人參加編制標準規范9部,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12項。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23項,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軟件著作權1項,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參編《建筑樁基技術規范理解與應用》等專著。參與主持國家體育場鳥巢大體積承臺處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學科研區樁基礎工程、三門峽文體中心樁基工程、中國結構最高建筑天津高銀117大廈樁基后注漿工程、北京地鐵六號線樁基后注漿工程、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三期B階段樁基工程后注漿、唐山萬達廣場樁基工程等數十項,其中主持超長灌注樁后注漿項目施工的中國國貿三期B工程獲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佟建興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央企業勞動模范。2008年畢業于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巖土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F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為國際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會(ISSMGE)會員、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北京市科技專家庫專家、天津市科技專家庫專家、北京市危大工程專家庫專家、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庫專家、北京市建設工程評標專家庫專家、雄安新區工程建設評標專家庫資深專家。
主要從事地基處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基坑支護等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主持和參加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住建部科研課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科研課題10余項,主持完成勘察、設計、咨詢和施工項目300余項,主編、參編行業及協會標準8部,參編著作3部、譯著1部,獲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EI、SCI檢索17篇。獲華夏建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河南省建設科技一等獎1項、河北省交通科技二等獎1項,獲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1項,獲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優秀工程獎等20余項。
高文生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地基基礎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 — 樁基礎技術 地下空間技術
博士,研究員,博導?,F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地基基礎研究所所長。兼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地基基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分會副理事長及樁基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建筑業協會深基礎與地下空間工程分會副理事長?,F為《巖土工程學報》編委、《建筑結構》編委。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和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
長期從事樁基礎工程和地下空間工程等領域的科研開發和標準規范工作。負責完成的有雄安新區“起步區排水防澇和豎向工程方案預研究(巖土工程專題)”、等大型地基基礎工程的勘察、設計與咨詢項目20余項。主編和參編《建筑地基基礎術語標準》及《建筑樁基技術規范》等本國家、行業及社團標準規范20余部。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應用技術集成與示范》等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先后發表論文40余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建設部科技進步獎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7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標準科技創新 “領軍人才獎”等榮譽稱號。獲得2012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青年獎。
楊軍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 地基處理技術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具有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
歷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理事及地基基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巖土錨固工程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施工學術委員會基坑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長期從事基坑支護等地基基礎和巖土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設計施工、技術標準編制和咨詢鑒定工作。主編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1992年提出土壓力分配法的雙排樁設計方法,1998年研發“基坑與邊坡支護結構設計軟件RSD”,2000年提出條分法土壓力計算方法,2010年提出地下空間開挖誘發周邊建筑物沉降的自調節計算理論和方法,2015年提出懸掛式帷幕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預測方法,2015年研發地下水滲漏氣囊法封堵裝置,2017年提出可控變形預應力懸臂支護結構設計施工技術,2021年提出考慮土壓力水平向重分布的支護結構空間分析方法。作為設計、項目經理或審定人承擔國內各地區幾百項基坑支護、邊坡治理、地基處理等巖土工程的設計、施工和技術鑒定咨詢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論文30余篇。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3名。
閆明禮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研究方向 — 地基處理技術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博士生導師。
歷任國際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協會會員、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地基處理學術委員會委員、《巖土工程學報》、《地基處理》、《工程勘察》編委等學術職務。
長期從事地基處理試驗研究和地基處理設計施工檢測以及土的性質、土工試驗方法的研究,復合地基研究領域專家。 主持研發了“CFG樁復合地基成套技術”、“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成套技術”,完成了“CFG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國家“九五”攻關項目“CFG樁成樁設備工業性考核試驗研究”、“多樁型復合地基試驗研究”等課題。參加完成的標準規范有:《土工試驗方法標準》、《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載體樁設計規程》。 主持完成的工程項目有:國際貿易中心、燕莎中心等重大工程的土的物理力學及動力特性的試驗,負責完成了南京造紙廠、儀征化纖廠、天津薊縣電廠、望京A4區、華亭嘉園、嘉和麗園、鳳凰城等建筑地基處理工程。編著《地基處理技術》、《CFG樁復合地基技術及工程實踐》、參編《地基處理工程實例手冊》?!禖FG樁復合地基成套技術》、《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成套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級重點推廣項目。
獲建設部科技進步獎1項,推廣應用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禖FG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邸道懷 研究員 碩士研究生導師
巖土工程博士、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F任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分公司總工程師,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工程逆作法技術規程》、《螺桿灌注樁技術規程》、《景區人行懸索橋工程技術規程》等規范編委。獲得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中國建筑設計獎(地基基礎)一項,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一項,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一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30篇。主要從事地基處理,基坑支護,降水,巖土工程勘察,地質災害治理等設計、咨詢、科研和工程承包工作?,F任北京市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家庫專家,北京市評標專家庫專家,北京市科委專家庫專家,山東省科委專家庫專家,雄安新區專家庫資深專家。具有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一級注冊建造師,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資格。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掃一掃關注我們
?
建研地基
?
地基所